临江仙 · 题画

姊妹相逢何处是,朱栏斜倚双桐。坐来委抱鬓笼松。画裙欹履窄,金钏隔纱红。
寂寂春园人不到,看时多少朦胧。绿坡生草细茸茸。银猊闲戏逐,翻向绿坡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词牌名《临江仙》并非毛奇龄的作品,而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牌名。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情感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临江仙》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词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临江仙》一词通过描绘一幅画中的意境,体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精湛技艺。词中“姊妹相逢何处是,朱栏斜倚双桐”一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词人巧妙地将画面中的双桐与人的相遇相联系,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的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手法,也是《临江仙》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临江仙》一词不仅是一首艺术佳作,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词中提到“寂寂春园人不到,看时多少朦胧”,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场景。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春天园林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孤独和对美好事物难以企及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使得《临江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从文化角度来看,《临江仙》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其影响力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柳永的《临江仙》不仅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窗口。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审美趣味。

《临江仙》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