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咏鹿脯

加豆得乾腊,酾酒莫踟蹰。奈何置身岩谷其命在庖厨。不是笼驴炙豕,岂是牛犓鹅胛,此物本清虚。但束白茅去,安问绿蕉无。
人一食,寿百岁,试何如。陈蕃设脠,相食慢作鲁公书。皮不必为藻币,肠不足为酒器。祗噬此些须,客座手能擗,何用倩麻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奇龄《水调歌头·咏鹿脯》赏析

《水调歌头·咏鹿脯》,这是一首清词,由清朝的毛奇龄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内容:《水调歌头·咏鹿脯》是一首描绘食物与诗人情感交织的词作。诗的开头描述了家宴时,主人用鹿脯招待宾客的情景。毛奇龄通过这种描述,引出了他对食物与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以“加豆得乾腊,酾酒莫踟蹰”开始,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感慨。接着,他反思自己身处岩谷之中,但生命仍在厨房中继续。这里暗示了人生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2. 艺术手法: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独特,毛奇龄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食物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他提到“不是笼驴炙豕”,这不仅是食物的描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而“此物本清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3. 文化背景:了解这首词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毛奇龄生活在清朝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毛奇龄作为文人,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诗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因此,《水调歌头·咏鹿脯》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时代文化的反映。

《水调歌头·咏鹿脯》是一首充满哲理、富有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深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和思想观念,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人生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