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西去水驿长,季冬不觉江风凉。
昭山对面挹秀色,龙口飞渡波茫茫。
斜阳缥缈入林去,岸风吹送梅花香。
山头古寺鸣钟起,噌吰镗鞳和鸣榔。
松声摵摵复入耳,须臾明月浮清光。
眼前景物动吟兴,千态万变非寻常。
晚行过昭山
介绍
《晚行过昭山》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与内心感受的古诗。该诗作于清光绪年间(1917年),由方芬创作,后被广泛传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诗歌原文:《晚行过昭山》是一首描绘季节变换、自然景观和旅途体验的古诗。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冬季行走长沙西去水驿长时的所见所感。昭山对面秀色可餐,龙口飞渡波涛茫茫。斜阳缥缈入林去,岸风吹送梅花香。山头古寺鸣钟起,噌吰镗鞳和鸣榔。松声摵摵复入耳,须臾明月浮清光。眼前景物动吟兴,千态万变令人叹。
诗意解读:首句“长沙西去水驿长”点明了地点,表明诗人是在从长沙向西行进至某个水驿的过程中。接着的“季冬不觉江风凉”描绘了季节特征与气候感受,表现了冬天虽冷而江风却让人感觉舒适的特点。第三句“昭山对面挹秀色”,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以及眼前的自然美景。第四句“龙口飞渡波茫茫”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面的壮阔和水流的奔腾。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斜阳缥缈入林去”将斜阳比作轻飘飘的云彩,给人以朦胧美的印象。同时,“松声呑摵复入耳”运用了声音的描写,增加了诗的音乐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历史背景:据资料显示,有一段时期,张昆第和毛泽东等人曾从长沙步行至昭山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昭山畅谈理想、游泳、夜宿昭山寺。这一历史事件为《晚行过昭山》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文化背景。这段历史也为了解这首诗增添了更多意义,使其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还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文化价值:除了在文学上的价值外,《晚行过昭山》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向往。此外,诗中对于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真实展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晚行过昭山》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