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双松歌

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金元旧物竟何有,毗卢阁圮荒烟空。
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不知是宋是金元,约计亦逾三百载。
古貌虬髯剧怪奇,屈蟠偃蹇老龙姿。若教拔地拿云去,定见杈丫鳞鬣撑之。
而只今排立依兰若,黛色参天翠交错。谡谡风涛半夜生,泠泠琴韵诸天落。
为栋为梁匠石来,千秋万岁明堂开。天生大才必大用,才人未必皆尘埃。
平生小隐隐林薮,自顾原非斫轮手。归去清斋摘露葵,著书长伴支离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宁海双松歌》是清代诗人王初桐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宁海慈仁寺下双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王初桐,字于阳,号耿仲,又号竹所、巏堥山人,是清朝江苏嘉定人。王初桐生于乾隆年间,曾中监生,后官至山东齐河县丞。王初桐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
  2. 作品原文:在《宁海双松歌》中,王初桐以诗意丰富的文字描述了宁海慈仁寺下两棵古松。诗中提到:“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这句不仅表达了对古寺历史的追溯,也预示了下文对双松的赞美。
  3. 创作背景:《宁海双松歌》的创作背景与王初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曾经担任地方小官员的人,王初桐在官场上的沉浮使得他对自然景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任山东齐河县丞期间,他有机会深入探访宁海地区的自然美景,尤其是慈仁寺下的双松,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4. 艺术手法:王初桐在《宁海双松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一句,通过对比自己官场生活的艰辛与双松的坚韧不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5. 思想内涵:《宁海双松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深层的是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双松的坚韧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诗人本人的经历则体现了在困难面前仍要保持乐观和坚持的人生观。

《宁海双松歌》是一首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情感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