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金元旧物竟何有,毗卢阁圮荒烟空。
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不知是宋是金元,约计亦逾三百载。
古貌虬髯剧怪奇,屈蟠偃蹇老龙姿。若教拔地拿云去,定见杈丫鳞鬣撑之。
而只今排立依兰若,黛色参天翠交错。谡谡风涛半夜生,泠泠琴韵诸天落。
为栋为梁匠石来,千秋万岁明堂开。天生大才必大用,才人未必皆尘埃。
平生小隐隐林薮,自顾原非斫轮手。归去清斋摘露葵,著书长伴支离叟。

宁海双松歌

【注释】慈仁寺:在今浙江宁波。下马:下马步行,指登高远望。双松:指慈仁寺前两棵大松树。金元:指南宋和元代。毗卢阁:在慈仁寺中。圮(pì):倒塌。薄宦:微官。东海:即江苏东海县。别有:另有。宋:宋朝。约计:估计。三百载:三百年。虬髯(qiú nái):曲曲折折的胡子。剧奇:奇异。屈蟠偃蹇(yǎn jiān):弯曲盘旋。老龙姿:老龙的体态。拔地:从地面上直起。拿云:驾云。杈丫鳞鬣(lí niè):树枝纵横交错的样子。兰若(rú):寺院。黛色:深黑色。风涛:指风声涛声。泠泠(líng líng):清冷的声音。琴韵:指弹琴时发出的声音。为栋为梁:作为房屋的栋梁。匠石:指建筑工匠。千秋万岁:一千年、一万年。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仪式的地方。才人:才能出众的人。自顾:自己看自己。斫轮手:砍木头的车把式。着书:写书。支离:残缺不全。

【赏析】

诗人于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到宁海,曾游慈仁寺,并写了《慈仁寺》,但这首诗却是诗人对当时宁海双松的咏叹之作。

“昔游慈仁寺,下马寻双松。”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写出了诗人游览宁海慈仁寺,观赏双松的情景。“金元旧物竟何有,毗卢阁圮荒烟空”,颔联是说金元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东西早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残败不堪的毗卢阁,四周一片荒凉。

“五年薄宦来东海,别有双松此间在。”颈联是说诗人来到宁海已经有五年了,在这期间,诗人曾经做过一些官职,但不久就辞官归隐了,而宁海这个地方还有双松存在呢。“不知是宋是金元,约计亦逾三百载”。尾联是说诗人无法分辨这双松到底是属于哪个朝代的,但它们已经生长了超过三百年了。

“古貌虬髯剧怪奇,屈蟠偃蹇老龙姿。”“而只今排立依兰若,黛色参天翠交错。”这是第二层意思,作者通过对比,描绘了双松苍劲挺拔的姿态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谡谡风涛半夜生,泠泠琴韵诸天落。”这是第三层意思,作者通过对风声和琴音响起的描写,烘托出双松的气势,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双松矗立在风雨中的情景。

“为栋为梁匠石来,千秋万岁明堂开。”这是第四层意思,诗人通过对双松作用的比喻,赞美了双松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精神风貌。“天生大才必大用,才人未必皆尘埃。”这是第五层意思,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只有那些具备真本领的人,才能够得到重用。

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咏物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以双松为题,既赞美了它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精神风貌,又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全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