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日南天,看花独惘然。
春风吹白发,海雨湿红棉。
梦落蛮云外,愁生越鸟边。
天涯鸾凤侣,飘泊又经年。
感春和覃孝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春和覃孝方》是一首由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古诗词。诗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感慨。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介绍:
作者介绍:丘逢甲(1817年—1864年),字仙基,号岭云,又号天南遁叟,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他生于台湾彰化,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工部主事。尽管他曾有意在京做官,但最终选择返回台湾,并在台湾度过了晚年。
原文节选:《感春和覃孝方》共有两首,这里仅介绍其中一首。“花发日南天,看花独惘然。春风吹白发,海雨湿红棉。”这四句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日南天的美景之中。春风轻拂,吹动着他满头的白发;而春雨如海,湿润了红花。这里的“花”不仅指眼前的花朵,也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转与消逝。
诗歌鉴赏:丘逢甲的《感春和覃孝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愁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奈。
《感春和覃孝方》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情感色彩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情感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