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云

愁云极目昼成阴,飞鸟犹知恋故林。
破碎河山收战气,飘零身世损春心。
封侯未遂空投笔,结客无成枉散金。
梦里陈书仍痛哭,纵横残泪枕痕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愁云》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深刻感受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诗歌原文与鉴赏
  • 诗句出处及背景:“愁云梦,波时忆洞庭。”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送客南迁》。在这里,“愁云”被用来比喻离别时的心境,而“梦”和“波”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内心所经历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朋友未来的担忧和牵挂。
  • 情感表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诗来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边塞景象,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展现了环境的严寒,而“愁云惨淡万里凝”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沉重,这种对比加深了诗句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面对严酷自然环境时的复杂心情。
  • 文学价值:张可久的《塞鸿秋·春情》中的“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以及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句,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忧愁和感伤。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享受。
  1. 作品赏析与解读
  • 意境营造:在白居易的《送客南迁》中,“愁云”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而是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忧郁和不安。这种通过具体物象引发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 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然界的“愁云”(如乌云、浓雾等)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悲伤、忧愁或不祥之兆。白居易的《愁云》中的“愁云”,既是对离别时刻的写照,也是对人生旅途中种种不如意情绪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 主题表达:通过对“愁云”的描绘,白居易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体现了对友情、家国情怀的深刻关怀。他通过自己的诗句,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历史背景与发展
  • 时代特征:白居易所处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革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白居易的诗词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人文关怀而著称于世。
  • 文学地位: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应当反映现实生活,关注人民疾苦,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作品流传:《愁云》作为一首词,不仅在其创作时期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对后世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愁云》作为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作,不仅体现了白居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审美享受。在欣赏这首经典作品时,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乐观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