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消息一星终,莽莽行藏感异同。
燕雁音书江水上,駏蛩踪迹岭云中。
薄尝宦味遭阳鱎,遥送归心托塞鸿。
倚遍浪西楼畔望,何时情话百觞空。
寄怀朱苗孙同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朱苗孙同年》是一首由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显著地位,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与个人情感。
从诗歌本身来看,《寄怀朱苗孙同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故人朱苗孙的深情怀念。诗中的“杏花消息一星终”寓意着季节的更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淡漠;而“莽莽行藏感异同”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变迁的感慨。通过对燕雁和駏蛩等自然元素的运用,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界景致相融合,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十分关键。丘逢甲作为清朝末期的文人,其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到政治活动的转变。甲午战争后,台湾问题成为民族危机的象征,丘逢甲积极参与反割台斗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个人情感。例如,在《寄怀朱苗孙同年》中,丘逢甲不仅怀念同僚朱苗孙,更借对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从艺术手法上看,《寄怀朱苗孙同年》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来抒发情感。律诗是一种格律严谨的诗歌体裁,要求诗句之间有着严格的平仄和韵律对应。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规整和和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同时,诗中还巧妙地利用了象征、比兴等传统诗歌的表现技巧,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
《寄怀朱苗孙同年》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首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化贡献。无论是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寄怀朱苗孙同年》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