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竹坪

三绝几同谢琯樵,毫巅馀力尚超超。
画家亦有桑钦笔,注了南条注北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竹坪》是清朝时期丘逢甲所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以下是对《寄怀竹坪》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丘逢甲(1864-1912),清代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号仓海子,广东省梅州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在政治、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 诗作原文
  • 三绝几同谢琯樵,毫巅馀力尚超超。画家亦有桑钦笔,注了南条注北条。
  • 注释:“三绝”在这里指的是丘逢甲自己在文学、书法、绘画三个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与谢灵运、萧纲等古代文豪相提并论。“注了南条注北条”则是指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将南北方的诗词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 作品赏析
  • 《寄怀竹坪·其三》作为丘逢甲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1. 创作背景
  • 《寄怀竹坪·其三》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丘逢甲作为一位有志之士,深感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责任,因此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寄怀竹坪》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历史价值的文化传承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才华和思想深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