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作诗亦不恶,焉用聚铁铸大错。
南韶使者旧台臣,迂性与时常枘凿。
旅食京华三十年,鹓鸾队底藏孤鹤。
踪迹看如水上萍,交游半似风中萚。
而今已是白头翁,坐对疲氓意萧索。
眼前书卷一秋檠,梦里溪山几芒屩。
高谈欲吐觉心慵,良法思行苦才薄。
皎皎圆蟾竹映窗,沈沈苦雨苔欺阁。
生涯醉醒自无聊,世事苍黄吁可愕。
鹿门深处近吾家,归与庞公行采药。
南韶使者歌
介绍
文学作品《南韶使者歌》是左绍佐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左绍佐通过对南韶使者这一古代官员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南韶使者歌》作为清代诗人左绍佐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填词作诗亦不恶,焉用聚铁铸大错”一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崇尚和珍视,认为文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政治上的得失。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鼓励人们以文化人的身份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而非盲目地追求权力或地位。
《南韶使者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曾经的台臣,他的性格特点是“迂性与时常枘凿”,这反映出他在官场上的格格不入以及内心的孤独。他的仕途不顺,如同水中的浮萍,漂泊不定;而他的交游,又如风中摇曳的萚花,难以长久。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
《南韶使者歌》中的主人公在京城度过了三十年的时光,却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地位。这种经历使得他在年老之时,只能坐对书卷,遥想往昔的溪山之景,心中充满了失落与萧索。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感慨,也是对整个官场生态的一种批判。
《南韶使者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踪迹看如水上萍”,“交游半似风中萚”,这些意象都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诗中的主人公已经变成了一个“白头翁”,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阶段,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这种坚持和执着正是诗人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南韶使者歌》不仅仅是一首反映官场沉浮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理想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自我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于超越尘世纷扰、追寻心灵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