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举谁氏儿,行年十四龄。父祖耕田夫,奇儿期有成。
谓儿似不凡,令儿来受经。入门叩所业,历历如可听。
《书》《诗》《春秋》《礼》,上口略不停。状貌亦修饬,乍见喜还惊。
徐徐授之业,乃大不中程。外惠中则乾,天荒块顽冥。
自儿登我堂,倏忽裘葛更。家贫礼数勤,馈问必洁精。
袖中吉贝布,纤白六丈赢。云出慈母手,束脩聊自行。
再拜谢主人,此情非所宁。贫家六丈布,绩织冬春并。
晨霜纺砖白,宵雪篝镫青。儿学不寸进,孤汝贤母情。
吾何德之堪,言之面颜赪。人生于天地,小大各有营。
士农工与商,执一可以生。儿生家世农,曷不返归耕。
居处朴以敦,孝友父与兄。何必读书诗,然后成名声。
汝师家虽贫,短褐犹蔽形。还儿双匹布,哽咽还涕零。
举举谁氏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举举谁氏儿》是一首反映清代诗人左逢圣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古诗。诗中描述了十四岁的主人公“举举”,一个出身农家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耕田的人,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有所成就。然而,主人公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了四书五经,但是进展并不理想,他虽然外表修整、学识丰富,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显得无能为力。以下是具体介绍:
- 诗人生平背景:
- 左逢圣(约1754年—1823年),字逢圣,号梦窗,江苏泰兴人,清代诗人。其一生历经坎坷,曾因科举考试失败而一度流落街头,后得到时任礼部尚书的王杰的赏识,得以重用。左逢圣在仕途上虽然有起有落,但他始终未忘本心,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举举谁氏儿》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 诗歌原文及解析:
- 《举举谁氏儿》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举举”的境遇,展现了一幅清贫农家子弟求学图景,以及父祖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诗中“举举”的形象生动传神,从初入学堂时的好奇与困惑,到逐渐显露出学业上的无能,再到最终流露出深深的失落与无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 诗中的“入门叩所业,历历如可听。《书》《诗》《春秋》《礼》,上口略不停。”反映了主人公在父亲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四书五经的情景。然而,“状貌亦修饬,乍见喜还惊。徐徐授之业,乃大不中程。”“外惠中则乾,天荒块顽冥。”等句揭示了主人公尽管学习刻苦,却依然无法达到父亲的期望,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对读书人的期待与压力。
- 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举举谁氏儿》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内容著称。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左逢圣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清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风貌,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
《举举谁氏儿》不仅是一首描写农家子弟求学之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学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