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春思

纱窗幽窈,低垂绣箔,裙波微动。春风独无语,怕惊它花梦。
玉颤钗头双翠凤。压眉梢、似嫌愁重。年华数红豆,问相思谁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时春思》是清代左锡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独特的时间概念,通过“一日十二时”的表述方式,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和爱人深沉而细腻的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杏花疏雨洒香堤,高楼帘幕垂。
    远山映水夕阳低,春愁压翠眉。
    芳草句,碧云辞,低徊闲自思。
    流莺枝上不曾啼,知君肠断时。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十二时春思》通过将一天分为十二个小时来描绘春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与牵挂。诗中“春愁压翠眉”和“知君肠断时”,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愁苦不堪的状态。
  • 意境营造:诗人利用自然景物——杏花、高楼、远山、夕阳等,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愁的画面。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春天的美丽,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 语言风格:左锡嘉的这首诗语言优美,用词恰当。如“高楼帘幕垂”,“芳草句,碧云辞”,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意象如“流莺枝上不曾啼”增添了一丝凄美的氛围。
  •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 作者简介
    左锡嘉,字子高,号梅村老人,清初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尤其在诗词方面颇具影响力。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及人情之深。在文学史上,左锡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见解备受赞誉。

《十二时春思》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以及诗人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之中传达无限的深情与思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