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次辰阳道中

春涨初添后,溪流溅杜蘅。
盘山怜马力,占雨辨禽声。
万里伏波地,三军挟纩情。
桃源去渐远,回首暮烟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师次辰阳道中》是清代诗人任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和士兵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忧虑。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任鹏,字培风,号江上渔夫,生活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中不乏对自然美景的赞颂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师次辰阳道中》这首诗中,任鹏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军事征伐相结合,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
    春涨初添后,溪流溅杜蘅。
    盘山怜马力,占雨辨禽声。
    万里伏波地,三军挟纩情。
    桃源去渐远,回首暮烟平。

  2. 诗歌解析

  • 春涨初添后,溪流溅杜蘅。 此句描绘了春天时节溪流涨水的情景,“杜蘅”是一种植物,此处用以形容溪水的清新与生机。
  • 盘山怜马力,占雨辨禽声。 “盘山”指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军队行程中艰难跋涉的同情。“占雨辨禽声”则描绘了士兵们通过观察天象来辨别方向和了解环境的情况。
  • 万里伏波地,三军挟纩情。 “伏波地”指地势险要或战略重要的地方,此句表明了军队在此地的重要性以及战士们内心的士气高涨。
  • 桃源去渐远,回首暮烟平。 “桃源”常被用来比喻理想的境地或美好的记忆,此句表达了随着行军的深入,那些如仙境般的地方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诗人也在这旅途中渐感疲惫。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军事征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思考。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战事的担忧。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师次辰阳道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边疆的战事依然频繁,诗人的生活背景可能与这一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师次辰阳道中》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个人情感的诗作,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考,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从中汲取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