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舆作蛇行,人来山腰里。
一峰复一峰,青青伏还起。
宽处若掌平,仄处仅容趾。
忽然来云中,忽然行涧底。
路绕秘魔崖,石磴更齿齿。
势欲苍冥齐,群峰未可拟。
俯视下城郭,罗列如屏几。
酌酒对山灵,我行殊未已。
从灵光寺至秘魔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灵光寺至秘魔崖》是清代诗人多敏创作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
诗中“笋舆作蛇行,人来山腰里。”描述了山路蜿蜒曲折的形态,如同蛇在行进,而登山的人则处于山腰之中。这种形象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路途的艰险,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峰复一峰,青青伏还起。”进一步描绘了群峰起伏的景象,山峰或高或低,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诗中的“宽处若掌平,仄处仅容趾”则刻画了山路的宽度变化,从平坦到只能容纳脚尖的空间,展示了山路的复杂多变。“忽然来云中,忽然行涧底。”则描绘了云与涧之间的快速变换,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冲击。而“路绕秘魔崖,石磴更齿齿”则是对山路周围景色的进一步描述,强调了山路的险峻和美丽并存。
诗的最后一句“势欲苍冥齐,群峰未可拟”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赞叹,认为群峰之壮观无法用语言完全描绘。“俯视下城郭,罗列如屏几。”则将视角转向下方的城市,城市的轮廓如同屏风一般排列着,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和谐的画面。“酌酒对山灵,我行殊未已。”则表达了作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从灵光寺至秘魔崖》不仅是对自然界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