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之西,有村其塔木。
历历双白榆,扶疏绕老屋。
遐思龆龀年,我父教我读。
每书必亲钞,篇篇当削竹。
每句必口授,记诵耳须熟。
朝曦连夕镫,慈训为家塾。
我母尤钟爱,时恐遭笞扑。
朝送屋角东,手为栉与沐。
暮迎屋角西,食以果与肉。
其时榆正新,风动钱蔌蔌。
我亦随风来,满院争相逐。
有时披绿阴,嬉戏当彩服。
二老开口笑,谓我如黄犊。
忽忽四十年,此景宛在目。
一身倏东西,万事同转烛。
自与此庐别,迍邅泪盈掬。
我父先见背,家室几颠覆。
中经庚子乱,负母窜山谷。
白头感冰霜,越岁弃我速。
十年走龙沙,忽变橘中局。
世外惊沧桑,宵中泣莪蓼。
游子悲故乡,归来话樵牧。
乌刺好江山,考槃水一曲。
爰居避鼓钟,时向东门伏。
鱼思故池泳,乌恋旧巢宿。
况此鲜民身,往训思顾复。
先庐一已荒,树老枝叶秃。
頫仰万古天,长歌以当哭。
忆榆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榆庐》是成多禄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及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 诗歌原文与意境
- 松花江之西:诗中的“松花江之西”为背景设定,营造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
- 有村其塔木:村庄的名称和树木的描写,构建起一个质朴的乡村环境。
- 历历双白榆:用“历历”形容双白榆清晰可见,强调自然景物的生动形象。
- 扶疏绕老屋:描述了榆树茂盛地环绕着老屋,增添了一种古朴的氛围。
-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
- 成多禄:这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了深情与哲理性。
- 创作时间:尽管具体年份未明确,但通过诗中的场景描述,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成长或晚年时期。
- 文学风格与主题
- 现实主义:此诗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生活。
- 怀旧主题: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尤其是对童年的教育经历和家庭温情的回忆,反映了作者深深的乡土情怀。
- 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
- 简洁明了:诗歌采用直白的语言,使得情感表达直接且易于理解。
- 象征意义:诗中的“双白榆”、“手为栉与沐”等元素,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家庭的温馨与亲情的传承。
- 文化与社会影响
-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家的记忆和感情。
- 情感共鸣:这首诗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 艺术表现手法
- 比喻与拟人化:《忆榆庐》中运用了多种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节奏与韵律:诗的节奏平缓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忆榆庐》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作,也是了解中国乡村生活和文化的一个窗口。它让人们思考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忆榆庐》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探索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