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
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云中至日
介绍
《云中至日》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康熙三年(1664年)。该诗通过对比昔今、哀叹人生和遥想故园三个层面,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和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
从文学形式上看,朱彝尊的《云中至日》采用了经典的律诗形式,这种体裁要求诗歌在字数、韵脚等方面具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诗歌形式的追求。律诗通常包含八行诗句,每句七个字,押同韵,这为表达提供了固定的节奏与和谐的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就主题内容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至节期间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感慨。首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勾勒出作者在异地他乡的孤独感受。颔联“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则反映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个人遭遇的无奈与悲叹。颈联“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描绘了一幅冷清的边塞图景,暗喻着作者心中的孤寂与荒凉。尾联“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则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外游子特有的愁绪。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朱彝尊精湛的诗歌技艺,还透露了他深沉的情感世界。
朱彝尊的这首七言律诗也体现了清代诗歌的某些特点。清代文人普遍注重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律诗作为其代表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清代诗歌往往融入更多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深度。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云中至日》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范,更在内容上展示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同时,朱彝尊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赋予了这首诗极高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云中至日》不仅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严谨的律诗格式和深刻的意境之中,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