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杯 · 七夕怀静怜

吴绫白,偏爱缝双袖鸦翎黑。多应北里新妆,怕堕寻常标格。微风帘额,看露叶,中庭尽秋色。记鳞鳞,月底疏云,曾照勾阑吹笛。一自细马驮归,剩罗帕、当时别泪偷拭。
最恨初鸿,衔芦塞上,不递愁人消息。枉飞度、河桥山驿。想柳外、高楼长如昔。更何年,并坐穿针?六度凄凉今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尉迟杯·七夕怀静怜》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以七夕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朱彝尊
  •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他是中国清代词人、学者,被誉为“清词四大家”之一。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尤以词作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词坛泰斗”。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时朱彝尊正在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布衣身份被授翰林院检讨。这一背景不仅体现了朱彝尊个人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变迁,也使得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1. 文学价值
  • 《尉迟杯·七夕怀静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它通过七夕节的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和哲学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是对爱情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感悟。

《尉迟杯·七夕怀静怜》作为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朱彝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研究和赏析的重要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