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九夜月

碧海初弦月,清光向夕流。
半规升古塞,欹影下层楼。
河汉冥冥夜,藤萝漠漠秋。
开帘镇吟望,华发不禁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初九夜月》是清代时期的诗人朱景英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衰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朱景英(1625年~1684年)字孟长,号渔洋山人,又号渔阳子、西涯居士等,山东益都人,清代著名诗人。他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有“南有文徽明,北有渔洋山人”之美誉。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碧海初弦月,清光向夕流。半规升古塞,欹影下层楼。
  • 河汉冥冥夜,藤萝漠漠秋。开帘镇吟望,华发不禁愁。
  1. 诗句赏析
  • 碧海初弦月:形容月亮在海中如同初弦一般明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月光的美。
  • 清光向夕流:描写月光清澈,向大地流淌,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 半规升古塞:指月亮半圆时,它的光芒照亮了古老的边塞,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欹影下层楼:月亮的影子斜照在楼上,形成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画面。
  • 河汉冥冥夜,藤萝漠漠秋:描绘夜空中的银河朦胧,秋天的藤萝稀疏,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 开帘镇吟望:打开窗子,站在楼台上吟诵诗句,表现出一种文人墨客的闲适和忧郁。
  • 华发不禁愁:白发已生,忧愁难以避免,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朱景英善于利用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 语言精炼:诗中用词简练,但意境深远,显示了较高的文学修养。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共鸣。

《七月初九夜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诗,也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