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病榻见月

入秋频看月,今夜动西风。
圆魄不改色,林柯振若空。
匡床无寐后,残漏苦吟中。
举似维摩诘,机锋尔许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病榻见月》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朱景英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秋夜月色和西风,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感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朱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武陵人。乾隆庚午举人,历任台湾理番同知,有《海东札记》、《畬经堂集》等著作。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受和个人心境的抒发。
  1. 诗歌原文
    入秋频看月,今夜动西风。圆魄不改色,林柯振若空。匡床无寐后,残漏苦吟中。举似维摩诘,机锋尔许通。

  2. 诗歌鉴赏

  • 情景交融:诗中的“入秋频看月”与“今夜动西风”营造了一幅秋天夜晚的画面。月光与秋风共同作用,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意象生动:诗句中的“圆魄不改色”、“林柯振若空”利用月亮和树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和思考。月亮虽然明亮却不变其色,树木在风中摇曳却显得空旷,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寓意深远:“举似维摩诘,机锋尔许通”引用佛家典故,暗示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以智慧和机锋来应对,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1. 主题思想
  • 孤独与感伤: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的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严谨:五言律诗的形式使得诗歌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展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 语言简练:整首诗语句简洁明了,用词精准,既表现了诗人的文采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和文化风貌。
  • 艺术价值:作为一首成功的五言律诗,展示了古典诗词的艺术成就。

《十六夜病榻见月》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