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访张相国故第

棨戟销沉石兽蹲,颓墙凉雨蚀苔痕。
诸郎官亦登清省,过客今犹识相门。
乱后沙堤残劫尽,生前华屋几人存。
莱公自有非常业,不筑楼台庇子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桐城访张相国故第》是清代诗人朱衍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朱衍绪,字镇夫,余姚人,同治丁卯举人,有《大椿山房诗集》流传于世。
  • 诗歌创作:《桐城访张相国故第》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棨戟销沈石兽蹲,颓墙凉雨蚀苔痕。诸郎官亦登清省,过客今犹识相门。乱后沙堤残劫尽,生前华屋几人存。
  • 诗意解析:诗中以“棨戟销沈”形容古旧的石兽与破败的墙壁,描绘出荒凉的景象;“诸郎官亦登清省”,则表达了历史变迁中,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贵族或官员,他们的后代如今仍能认出那曾经显赫的门第。整体而言,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
  1. 主题思想
  • 历史感慨:通过描绘古宅残垣与历史人物的兴衰,反映了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无常。
  • 人生哲思:通过对历史与现实之间关联的探讨,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历史和存在的深层次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棨戟销沈”等意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着历史的沧桑。
  • 语言风格:《桐城访张相国故第》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

《桐城访张相国故第》不仅作为朱衍绪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因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