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泾上黄心甫

白露泫秋草,凉风吹已凄。
平居沧海上,消息淀湖西。
落木转惆怅,微波各解携。
一川犹可溯,未远伯鸾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寄泾上黄心甫》是明末清初邢昉的佳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寄泾上黄心甫》的作者是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他是明末清初江苏高淳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明亡后,邢昉放弃了举子业,居住在石臼湖滨,生活虽贫苦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他以石臼水酿酒沽之,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2. 诗词原文及解析:《寄泾上黄心甫》全文如下:“白露泫秋草,凉风吹已凄。平居沧海上,消息淀湖西。落木转惆怅,微波各解携。一川犹可溯,未远伯鸾溪。”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首句“白露泫秋草”,即白露时节,秋草因露水而显得更为凄凉。次句“凉风吹已凄”进一步渲染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萧瑟。第三句“平居沧海上”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平静之中(如沧海),但心中却充满了忧愁和不安。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消息淀湖西”、“落木转惆怅”等词句,抒发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最后两句“一川犹可溯,未远伯鸾溪”则给人以希望,暗示尽管现状不佳,但还有回归的可能。整体来看,《寄泾上黄心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3.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邢昉选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对时代的一种反思。通过诗歌,邢昉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不满的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保持乐观的精神风貌。

《寄泾上黄心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反映了邢昉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