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昉
登黄鹤楼故址 赏析与历史背景 1. 诗人生平 - 生平简介 - 艺术成就 2. 诗歌原文 - 原文摘录 - 译文对照 3. 诗句释义 - “昔人乘云在何所?” - “即此江上黄鹤楼。” - “楼前江汉势澒洞” - “二水汇合成交流” 4. 注释与解析 - 解释重点词句 - 文化和历史背景 5. 赏析与批评 - 文学价值评价 - 社会历史意义 6. 相关历史事件 - 黄鹤楼的历史变迁 -
注释: 月:月亮 偶:偶然乌啼:乌鸦叫声 漏:古代计时器,漏刻 未残:还没有滴完 小池:池塘 冰合:结冰 夜深寒:夜里很冷 最怜:最喜爱 霜天:霜覆盖的天空 已是:已经 离家:离开家乡 度:经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首句“月”,是全诗的中心意象。月光如镜,映射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映射出诗人的离别之痛。 第二句“偶听乌啼漏未残”,诗人听到了乌鸦的叫声,看到漏壶还未滴尽
【注释】 富池驿:指在陕西汉中境内的富水之滨,是当时通往四川的重要驿站。甘宁庙:东汉初年名将甘宁的祠庙。双竿:指神鸦双翼展开,如两竿相并。庙门坏:指甘宁庙的大门被风吹塌了。 风凄凄:风声凄凉凄厉。长波:江水流动的样子。樯头:船头。 送客:送别行人。繇来:从来;一向。欢客心:高兴的心情。叫舞抛余粒:船上的人欢呼跳跃,把剩下的食物扔给客人。估船:古代一种小船。古祠:古老的祠堂。无复:不再有。酾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的作品,题目为《读祖心再变纪漫述五十韵》。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惟岁昨在申,九州始破碎。 - 去年(去年)在申州,全国(全中国)开始破碎。 - 旧京虽一隅,形势东南会。 - 虽然(虽然)京城(指南京)只是一个角落,但(但是)形势(局势)却是东南交汇。 - 我皇秉圭鬯,雨泣面如靧。 - 我们(我们)的皇帝手持玉圭(古代帝王权杖)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逐句释义: 1. 幸有两尚书,臣节堂堂在:庆幸有两位高级别的官员,他们的忠诚和节操依然坚定不移。 2. 又有杨中丞,甘死如饮瀣:又有一位名叫杨的中丞,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会违背忠诚。"瀣"是一种液体,这里比喻为一种高尚的牺牲精神。 3. 呜呼黄祠部,刀锯何耿介:我哀悼那位名为黄的祠部官员
【注释】 1. 故宫燕: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 啼声易呜咽:形容金井桐的鸟声凄婉。 3. 白门:地名,在江苏南京。这里借代京城。 4. 青璅闼:指皇宫内院。 5. 禁篽勾陈:宫中禁卫和陈列的仪仗。 6. 翠华西去:用唐玄宗事,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逃至四川,称行幸蜀中,以翠羽装饰的车驾称为“翠华”。此处泛指宋宫南迁。 7. 三春对语:春天里燕子与雕梁上的乌鸦相互交谈。三春,即春季
诗中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咏燕以抒怀。 通过描述燕子对故宫的感伤和依恋,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故国之思、悲凉的兴亡之感。 诗中通过“玉阶寂寞罘罳冷,画栋差池春燕影”等句描绘了宫墙和宫殿的荒凉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诗中表达了燕子对故宫的深情眷恋,以及它们在故宫中的孤独生活。 “可怜此度秋风早,整顿毛衣犹自好。”反映了燕子虽年岁渐长,但仍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态度
注释: 首夏:初夏时节。燠:暖和。乔木:高大的树木。纷葱茜:色彩斑斓。碧草:绿草。露偏滋:露水偏多。朱花,即红花。晚犹绚:傍晚仍鲜艳。荆扉:用荆条做的门。寂无喧:没有喧闹声音。卧起临书卷:躺下看书,起来读书。嘤嘤:形容鸟声悠扬动听。欻:突然。时睇远山云,卷舒日千变:不时看远处的山峰,看云卷云舒,日月变化无穷。夙昔:从前。安可怀:怎能想念呢。忽复伤流电:忽然间又感到悲哀。 赏析:
楚江雁 江南八月蒲稗黄,天边雁叫烟苍苍。 历落沙头并水际,三三五五分成行。 当时见雁心凄恻,本为思家叹离隔。 如今系艇武昌城,始知身是江南客。 木叶萧萧下汉川,参差鸿雁忽联翩。 白云洲上疏还密,黄鹄矶头断复连。 沔口云深迷楚树,分行作队纷无数。 闻道潇湘菰米多,天寒更向潇湘去。 注释: 楚江雁:楚江上的大雁,指长江下游一带的候鸟。 蒲稗黄:指蒲草和稗子都长满了黄色。 天边雁叫烟苍苍
诗词原文 落日临高台,夕烟散丛樾。山际灭微霭,林端露圆月。遥峰水上青,银汉久已没。桂魄耿寒空,幽光鉴毛发。 译文与注释 1. 落日临高台: 夕阳在高台上缓缓落下,景色显得格外壮丽。 2. 夕烟散丛樾: 傍晚的烟雾渐渐消散,周围的景象也变得更加清晰。 3. 山际灭微霭: 远处山脉的阴影逐渐消失,天空变得清晰。 4. 林端露圆月: 树林的边缘露出一轮明亮的月亮,月光洒满大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