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樵夫歌

石子冈前雨萧萧,古木落叶凌风飙。侍中碧血今犹在,荒祠白日鸣鸱枭。
于役来作东鸥客,父老告我东湖樵。东湖樵夫为谁子,负薪来往东湖沚。
朝廷不守金川门,野夫合逝东湖水。樵夫樵夫真丈夫,一死奚足更踟躇。
我向东湖转惆怅,呜呼!独不闻雪庵和尚补锅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湖樵夫歌》是明代清初的邢昉创作,一首表达对忠勇与坚韧不拔精神赞美的古风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和鉴赏等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邢昉:明末清初的诗人,字孟贞,一字石湖,生于江苏高淳。邢昉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复社名士,其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第一段:“石子冈前雨萧萧,古木落叶凌风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画面,雨中的古木和飞奔的落叶,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壮阔的氛围。
  • 第二段:“侍中碧血今犹在,荒祠白日鸣鸱枭。”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诚牺牲者的怀念,以及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敬仰。
  • 第三段:“于役来作东鸥客,父老告我东湖樵。”揭示了诗人自己的身份转变,从城市到乡村,从文士到樵夫,这种身份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 第四段:“朝廷不守金川门,野夫合逝东湖水。”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动荡的感慨,以及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的无奈和哀叹。
  • 第五段:“樵夫樵夫真丈夫,一死奚足更踟躇。”强调了普通樵夫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认为即使是死亡也不足以成为退缩的理由。
  • 尾声:“我向东湖转惆怅,呜呼!独不闻雪庵和尚补锅匠。”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和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1. 诗歌内容分析
  • 历史与现实:通过描绘东湖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邢昉不仅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记忆,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变迁的反思。
  • 情感表达:诗中蕴含了对忠诚、勇气和坚持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悲悯。
  • 艺术特色: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文化与社会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体经历的描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人们心态的一种反映。它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应当坚守信念,勇敢前行。
  •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 鉴赏与评价
  • 思想深度:《东湖樵夫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还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心态。
  • 艺术价值:作为一首古风诗歌,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展现出坚韧的精神风貌。

《东湖樵夫歌》是邢昉用他的才情和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不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