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偶兴

首夏气始燠,乔木纷葱茜。
碧草露偏滋,朱花晚犹绚。
荆扉寂无喧,卧起临书卷。
窗外鸣嘤嘤,新莺欻不见。
时睇远山云,卷舒日千变。
夙昔安可怀,忽复伤流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偶兴》是明末清初诗人邢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景色,还流露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然。

从创作背景来看,邢昉是一位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他的生活境遇颇具传奇色彩。在明朝灭亡之后,邢昉选择放弃举子业,转而隐居于石臼湖滨,家境虽贫但自得其乐。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他有机会深入体验和感悟自然之美,从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山居偶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首句“首夏气始燠”便为读者勾勒出夏日初至的宜人气候,随后“乔木纷葱茜”和“碧草露偏滋”两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世界。诗人通过对色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山居环境的自然美。同时,“荆扉寂无喧,卧起临书卷”两句,反映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追求学问与修养的生活态度。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邢昉善于利用对比和象征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山居偶兴》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例如,“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两句,通过“金樽”与“蕙径”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而在“窗外鸣嘤嘤,新莺欻不见”中,则巧妙地运用声音的变化来渲染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来看,邢昉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夙昔安可怀,忽复伤流电”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荣华的怀念,也暗示了面对无常的人生,应当珍惜眼前的平静与自由。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生活态度的深思。

《山居偶兴》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展示了邢昉深邃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山居偶兴》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精致的意境,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