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都门留赠家山亲故

束发就外傅,迟钝百不如。
一朝承明诏,驾言觐皇都。
年齿逾二九,仍复滞里闾。
余心日茅塞,学业多荒芜。
淹迟非吾事,欲往还踌躇。
岂谓贫而致,匪为饥所驱。
宁甘骨肉远,况与田园疏。
聊欲继先志,讵敢堕其躯。
悠悠帝乡远,一去千里馀。
世途多荆榛,安得不崎岖。
相期各努力,岁月如白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赴都门留赠家山亲故》是清代诗人吴保初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吴保初(约1834年—1902年),字子修,号石屏,清代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文学艺术有深厚的兴趣和造诣。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 创作成就:吴保初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绘出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自然画卷。其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时代特征:作为清末民初的诗人,吴保初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墨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深刻反思。他的诗作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有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接纳与追求,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与精神面貌。
  1. 诗句解析
  • “束发就外傅”:这句表达了诗人年轻时接受正统教育的艰辛,以及在学业上的迟钝,比喻自己与同龄人相比显得不够出色。
  • “一朝承明诏”:指的是诗人偶然得到了皇帝的召见,意味着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进入仕途。
  • “驾言觐皇都”:描述了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前往京城(皇都)去觐见皇帝的情景。
  • “年齿逾二九”:表明诗人年龄已过二十,但仍未能脱离家乡,滞留在故乡。
  • “余心日茅塞”:反映出诗人内心感到迷茫,学业上的停滞不前让他感到困惑,难以找到前进的方向。
  • “淹迟非吾事”:表明诗人认为长时间滞留在家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状态,暗示着他对出仕的渴望和对外界的向往。
  • “欲往还踌躇”:既表达了想要离开家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想法,同时也表现出了迟疑不决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担忧外面的风险或是对未知的恐惧。
  • “岂谓贫而致”: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认识,即使贫穷也不会成为阻碍他实现理想的障碍。
  • “余心日茅塞”: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学业多荒芜”:揭示了诗人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业荒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就。
  • “淹迟非吾事”: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长期滞留在家的看法,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应该追求的事情。
  • “欲往还踌躇”:表达了诗人对于外出的犹豫和不舍,可能是担心外出后的安危,也或许是对家人的不舍。
  • “岂谓贫而致”:这里再次提到了诗人对于贫困的看法,尽管面临困难,但他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他实现梦想的原因。
  • “余心日茅塞”:诗人的内心依然感到困惑,对于未来的路感到迷茫,无法找到明确的方向。
  • “学业多荒芜”:这里的学业荒芜可能不仅仅指学业本身,也可能隐喻诗人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探索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望。
  • “淹迟非吾事”:诗人认为长期滞留在家不是他应该追求的目标,这可能反映了他对自由、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 “欲往还踌躇”:表达了诗人对于是否应该外出的犹豫和矛盾心理,可能是对于冒险和稳定生活的选择感到犹豫不决。
  • “岂谓贫而致”: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贫困的看法,他认为贫困不应该成为阻碍他实现梦想的理由。

《将赴都门留赠家山亲故》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诗歌,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探索。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