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长庚

谁遣孙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
远探蛟窟五千里,苦历鲸波四十年。
隔岁过门皆不入,乘潮澈夜每无眠。
雅之若与牢之合,早见台澎缚水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长庚》是清代诗人阮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更在情感层面触动了读者的心弦。下面将深入探讨《挽李长庚》:

  1. 诗人背景与创作动机:阮元(1764年—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清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太傅等职。他在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提倡学术振兴文教方面自任颇重。其生平著述甚丰,尤以诗词见长。阮元的诗歌多表现其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传统的传承。

  2. 诗意解析:《挽李长庚》作为阮元作品,其内涵和艺术魅力值得细细品味。“谁遣孙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表达了一种执着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紧接着的“远探蛟窟五千里,苦历鲸波四十年”,则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险,跨越重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诗中的“隔岁过门皆不入,乘潮澈夜每无眠”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独与坚持,即使外界无法理解,内心的坚定依旧如潮水般汹涌不息。最后两句“雅之若与牢之合,早见台澎缚水仙”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表达了对友人或同道中人的深切期望。

  3. 文学价值:该诗不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更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想象,展示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它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4.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明显的七言律诗特点。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用词精准,体现了传统诗歌的美感。此外,阮元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深度和审美层次。

《挽李长庚》不仅是阮元个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不仅能体会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持不懈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