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抵成都

筹边依旧上高楼,内地河山壮益州。
酋长西来通职贡,大江东去扼咽喉。
书生不作三刀梦,阃帅相持半壁秋。
剑外烽烟沪海瘴,孤吟谁识杜陵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抵成都》是一首古诗,出自清诗人余云焕之手。该诗描绘了诗人在成都的所见所感,以及成都作为内地河山中的一个重要城市的形象。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余云焕:清初著名诗人,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等。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作品的详细资料较为有限,但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表达爱国情怀方面有独到之处。
  1. 诗作内容概述
  • 筹边依旧上高楼:这句描述了诗人依然在成都的城楼上筹谋边疆,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 内地河山壮益州:表达了成都作为内地重要城市的壮观景象。
  • 酋长西来通职贡:描绘了不同民族首领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 大江东去扼咽喉: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强调了成都的战略地位。
  • 书生不作三刀梦:反映了文人墨客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他们追求文学艺术的梦想。
  • 阃帅相持半壁秋:揭示了军事和政治斗争中的紧张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1. 诗作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和思想,如“大江东去”一句既展示了自然景色,也隐喻了历史的流转和国家的兴衰。
  • 意境深远:通过对成都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例如“筹边依旧上高楼”一句不仅描绘了场景,还暗寓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诗中使用了简洁有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筹边依旧上高楼”、“内地河山壮益州”等句子,都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1. 文化意义
  • 反映历史变迁:《再抵成都》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演进。
  • 展示地域文化:通过对成都的描述,诗人向读者展示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 启发后人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1. 教育意义
  • 培养爱国情感:阅读《再抵成都》可以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 提升审美情趣: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再抵成都》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诗,不仅是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远大的志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