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边依旧上高楼,内地河山壮益州。
酋长西来通职贡,大江东去扼咽喉。
书生不作三刀梦,阃帅相持半壁秋。
剑外烽烟沪海瘴,孤吟谁识杜陵愁。
【注释】
①筹边:指筹划防御边疆之事。依旧:仍然。高楼:指成都的楼阁。益州:指成都,古称益州。酋长:指少数民族首领。通职贡:指通商贸易。大江:指长江。扼咽喉:指长江是交通要道。书生:指文人。三刀梦:指功名利禄之梦。阃帅:指军事将领。半壁秋:指蜀地的一半领土。沪海:泛指海上地区。瘴:南方湿热地带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这里比喻疾病、疫病。杜陵:指杜甫,字子美,唐时为京兆尹杜陵县人,世称杜陵先生,后世尊他为“诗圣”。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作客期间,感慨国家动荡不安,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家统一、人民安宁的愿望。
首句“筹边依旧上高楼”,意思是说,尽管国家形势不稳定,但统治者仍然在谋划边防,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动荡不安局面。诗人用“上高楼”这一动作,描绘出一幅统治者在思考国防策略的画面。
第二句“内地河山壮益州”,意思是说,尽管国家动荡不安,但中国的内陆河山依然壮观美丽,显示出中国的繁荣和强大。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民族自豪感的认同。
第三句“酋长西来通职贡”,意思是说,少数民族首领前来通商贸易,这是和平的象征,也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描写,赞美了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互鉴。
第四句“大江东去扼咽喉”,意思是说,长江作为国家的命脉,其流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象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诗人通过对这句诗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的担忧。
第五句“书生不作三刀梦”,意思是说,作为一个读书人,不应该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诗句中的“书生”和“三刀梦”都是比喻,表示不应有贪图名利之心。诗人通过对这句诗的强调,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六句“阃帅相持半壁秋”,意思是说,武将们相互争斗,使得国家陷入困境,导致半壁江山被分割成两半。这里既包含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国家的分裂。诗人通过对这句诗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尾联“剑外烽烟沪海瘴,孤吟谁识杜陵愁”,意思是说,在剑外地区,战火连天、瘴气弥漫,而远方的人们却无法理解我的忧愁。这里的“剑外”、“沪海”都是借代,分别指四川地区以及海上区域。诗人通过这句诗,抒发了自己的无奈和孤独。同时,他也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