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邓嶰筠太守移唐冯尚书碑至碑洞作

何人始变山阴池,岩岩鲁郡初哉基。再变即为元和脚,石版照耀光四夷。
我来西京游太学,端甫塔石名空垂。此外尚有仅存者,魏公苻公崔太师。
俗工磨洗日以远,如形附影神先离。明伦堂外秋霪霁,几家垣壁相倾欹。
有光熊熊自东起,衡门之右墙之厜。刮苔剔藓渐见字,东川节度尚书碑。
晋阳文字河东楷,健笔一扫何淋漓。万年县郭开元土,几经转徙依人篱。
童也敲火牛砺角,猪以为圈鸡同埘。急走京兆长揖告,岂哀其穷运转之。
东风吹春泮水湄,墨香潋滟韶光迟。是日释菜习礼竟,导我碑林观所移。
乐毅岂复置屏脚,兰亭毕竟归漕司。摩挲拂拭慎模拓,墨卿楮客纷吁嘻。
雨洗斜阳照愈炯,寒霜太白芒尤奇。取以吾家旧本较,神采锋颖争毫丝。
想当砻石下笔时,心正笔正凝神思。紫丝一靸孰寄远,赤箭五两能扶衰。
昔也何晦今何显,遥遥千载风镫驰。说置左右举版筑,奚当富贵歌扊扅。
四座有客争好事,随喜赞叹无浮词。佥曰太守力所及,请为退老开涕洟。
幼安之石旧有例,三日不去吾非痴。吁嗟从此辙则满,空斋万手喧毡锤。
甘泉先竭木先伐,人物互盗非吾欺。鸿飞已冥弋何篡,鸡其自惮为人牺。
敬语太守三叹息,德我罪我乌乎知。但取万本足秘笈,归来虹气夜夜冲门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偕邓嶰筠太守移唐冯尚书碑至碑洞作》是清代诗人吴荣光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吴荣光,字秋帆,号南屏。清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颇受推崇。他的创作涉猎广泛,包括诗、文、词等多种文体,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作者个人的感慨。吴荣光的诗作以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著称,其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受,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

  2. 诗歌原文:何人始变山阴池,岩岩鲁郡初哉基。再变即为元和脚,石版照耀光四夷。我来西京游太学,端甫塔石名空垂。此外尚有仅存者,魏公苻公崔太师。俗工磨洗日以远,如形附影神先离。明伦堂外秋霪霁,几家垣壁相倾欹。有光熊熊自东起,衡门之右墙之厜。刮苔剔藓渐见字,东川节度尚书碑。晋阳文字河东楷,健笔一扫何淋漓。万年县郭开元土,几经转徙依人篱。童也敲火牛砺角,猪以为圈鸡同埘。急走京兆长揖告,岂哀其穷运转之。东风吹春泮水湄,墨香潋滟韶光迟。是日释菜习礼竟,导我碑林观所移。乐毅岂复置屏脚,兰亭毕竟归漕司。摩挲拂拭慎模拓,墨卿楮客纷吁嘻。雨洗斜阳照愈炯,寒霜太白芒尤奇。取以吾家旧本较,神采锋颖争毫丝。

  3. 诗歌内容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物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的尊重。诗中通过“何人始变山阴池”一句引出了历史的变迁,“岩岩鲁郡初哉基”则描绘了古代鲁国(今山东)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历史的深厚与庄严。接着诗人转向具体的文物描写,如“东川节度尚书碑”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4. 艺术风格:吴荣光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洁而深邃的表达,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能够引人深思。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历史,无不体现出吴荣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

  5. 历史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清朝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但同时也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像吴荣光这样的文人,通过诗歌来记录和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既体现了个人的文学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偕邓嶰筠太守移唐冯尚书碑至碑洞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也是清代文学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