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桐庐

八年五过此,身世感飘蓬。
短发盈梳白,颓颜借酒红。
打窗疑夜雨,移烛避江风。
津柝声声急,垂头有睡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桐庐》是一首由清代诗人何士循创作的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何士循,字勉之,出生于息县,是光绪庚寅年(1890年)的进士,曾担任乐清知县。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有《𧪩庐诗钞》等作品留传。何士循的生平与仕途经历为理解其诗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
  2. 诗作内容概述
  • 《夜泊桐庐》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桐庐夜泊的情景。诗中“八年五过此,身世感飘蓬”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时光流转的感慨。
  • “短发盈梳白,颓颜借酒红”反映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身心变化。
  • 诗末“津柝声声急,垂头有睡童”则描绘了夜泊时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
  1. 艺术特色分析
  • 何士循擅长使用细腻的观察和形象化的表达来勾勒景物,使诗中的自然景观栩栩如生。
  • 诗中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如“打窗疑夜雨”,“移烛避江风”,都巧妙地运用感官细节来渲染氛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夜泊桐庐》不仅是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情感寄托。
  • 该诗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对传统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延续以及对文人心态的深刻揭示。
  1. 现代视角的解读
  • 从现代视角来看,《夜泊桐庐》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自然描绘,它还蕴含了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 诗中的“江霏山气生白烟”,可以视为一种象征,暗示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以及时间流逝给人的影响。

《夜泊桐庐》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夜晚泊船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与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了解何士循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深入剖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领会其深刻的诗意和深远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