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僧舍

林端梵影插秋天,正在长流夹岸边。
散步莫疑因病酒,偶来非是为逃禅。
尘门不禁贫人履,僧榻偏酣高士眠。
檐际松风波底月,久忘身世隔尘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僧舍》是宋代诗人人员兴宗的作品,表达了对佛教文化和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过僧舍》: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人员兴宗,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于自然和宗教的向往及思考。
  • 创作背景:该诗作创作于宋代,一个社会动荡但文化艺术兴盛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文人常借助诗歌表达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1. 诗歌原文与内容解析
  • 诗句原文:《春日过僧舍》中的句子“青春了无事,挈客上伽蓝。遥指翠微树,来寻尊者庵。不须谈九九,何必论三三。且坐吃茶去,留禅明日参。”描绘了一个人在春日里游览寺庙的情景。
  • 内容解析:“青春了无事”暗示了作者面对生活的轻松和闲适;“挈客上伽蓝”表明作者邀请朋友一同前往;“遥指翠微树”则展示了远处山林的美景;“来寻尊者庵”表示向僧人寻求智慧或精神上的慰藉;“不须谈九九”和“何必论三三”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最后两句“且坐吃茶去,留禅明日参”,则是邀请友人共饮茶水,并约定次日继续交谈修行之事宜。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自然描写:诗歌中有大量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山、树、云、月等,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 哲理思考: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即人应当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澈。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忙碌生活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愿望。

《过僧舍》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宋代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