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无刘崇山徐笠亭书至

江上匆匆别,伊人隔草庐。
如何经岁久,不见一行书。
鄂渚华光淡,晴川树景疏。
近闻湖水长,应为遣双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久无刘崇山徐笠亭书至》是清代诗人吴寿平所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书信久未到达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寿平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多个文献中有记载。据资料所示,吴寿平一生行游天下、乐于山水,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2. 诗词原文:《久无刘崇山徐笠亭书至》的原文如下:“江上匆匆别,伊人隔草庐。如何经岁久,不见一行书。鄂渚华光淡,晴川树景疏。近闻湖水长,应为遣双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之后,长时间未能收到书信的焦虑与期盼。
  3. 诗词鉴赏:该诗词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鄂渚华光淡”象征着友人的书信如同稀薄的阳光,难以触及;而“晴川树景疏”,则形容了时间之漫长,使得书信仿佛被风吹散,难以追寻。整首词作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的牵挂。
  4.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吴寿平的这首《久无刘崇山徐笠亭书至》,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人生百态、世态炎凉的一种感慨。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使其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5. 艺术风格:吴寿平的诗词艺术风格独特,他擅长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深远的意境。例如,“江上匆匆别”中的急迫感,“伊人隔草庐”中的孤独感,都通过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
  6. 历史影响:吴寿平的作品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尽管他的生平事迹不如其他一些著名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诗词却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风格,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久无刘崇山徐笠亭书至》不仅是一部表现个人情愫的作品,更是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