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寒

宵寒何处著诗魂,剔尽银缸未掩门。
鸟啄落花风卷幔,一庭烟月自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宵寒》是清代诗人吴希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吴希鄂,字苇青,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城内南街。吴希鄂系著名画家吴冠英的孙子,李兆洛的学生。他性格聪颖博闻强识,绘画技艺得到其祖父真传。然而,他体弱多病,在二十岁出头便不幸早逝,年仅廿八岁。
  • 诗作背景:吴希鄂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著有《崆峒庐诗草》,并被邑志收录。
  1. 诗歌原文及解释
  • 诗歌原文:宵寒何处著诗魂,剔尽银缸未掩门。
  • 诗句分析:“宵寒”二字描绘了夜晚的寒冷,可能是诗人独自创作时所感受到的氛围。接下来的“何处著诗魂”,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渴望和执着。而“剔尽银缸未掩门”,则可能指的是在深夜中,诗人为了寻找灵感,不惜点起银灯,直到灯光彻底熄灭。
  • 诗意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及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孤独与坚持。
  1. 诗歌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 意境营造:《宵寒》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清冷的夜晚景象,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的夜晚,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特色:诗歌采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间透露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 文学与历史价值
  • 文学地位:《宵寒》作为吴希鄂的代表作品,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历史意义:吴希鄂作为近代文人,其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诗歌的社会影响
  • 读者反响:由于《宵寒》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它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尤其是在晋江文学城等文学平台上,许多作家都曾借鉴或改编这首诗,使得这首古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不断的演绎和传播,继续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

《宵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清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