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自大浃江出海

威远城边出,苍茫烽火台。
鱼真挟浪起,人自御风来。
万里孤帆远,三山一夕开。
平生怀壮志,击楫兴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二日自大浃江出海”是一首清代吴瞻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航行的壮阔场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壮志,表达了对自由和冒险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简介
  • 作者吴瞻泰:清安徽歙县人,字东岩,康熙间撰《陶诗汇注》。
  • 时代背景:清朝。
  1. 诗歌原文
    威远城边出,苍茫烽火台。
    鱼真挟浪起,人自御风来。
    万里孤帆远,三山一夕开。
    平生怀壮志,击楫兴悠哉。

  2. 诗意赏析

  • “威远城边出”:描述诗人站在海边,面对远方的威远城。
  • “苍茫烽火台”:烽火台在古代用以传递军事消息,此处形容海防的严峻。
  • “鱼真挟浪起”:鱼在水中受到波浪的带动而移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动态美。
  • “人自御风来”:人驾驭着风前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万里孤帆远”:描述船只在广阔海面上的孤独航行。
  • “三山一夕开”:三座山在一夜之间被风吹开,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 “平生怀壮志”:表明诗人一生怀抱宏伟的理想和志向。
  • “击楫兴悠哉”:诗人激动的心情如击水声一般响亮,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挑战的渴望。
  1. 文化价值
  • 该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追求。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探索和冒险精神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1. 历史意义
  •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和社会氛围。

“五月二日自大浃江出海”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