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韵满江红

绕膝声疏,剩雪片、鱼倾翠蓝。无复伴、书床镜槛,砌左窗南。似入醉乡呼不醒,本来佛土想非凡。上乘禅、悟到死猫头,应细参。
花影暮,香已酣。泡影灭,水空涵。叹物犹如此,人亦何堪。白凤曾传春九九,红羊又到劫三三。向图中、省识旧东风,新署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是宋末词人彭芳远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地解析这首作品,并探讨其文学价值和影响: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彭芳远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以及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文学家,彭芳远的个人经历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1. 作品原文
  • 内容:词中描述了风前的景致,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无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
  • 形式:整首词采用平韵格式,体现了宋代词作的典型特征,即注重声律和押韵的美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芦花”、“天低水涌”、“西楼外”等意象,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自然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词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哀叹以及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感受。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彭芳远的这首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反映。通过研究这首词,可以更好地了解宋末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艺术价值: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采用了平韵格式,这种格式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诗歌形式。同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也非常独特,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彭芳远的《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首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