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冯枯堂中丞簉室俞孺人

侍节湘南又皖公,髡髦截耳《柏舟》风。
百年漆室针神课,四世朱门保母功。
侧叶惯经霜雪劲,铅华还屏珥瑜充。
而今皓首归泉壤,留得芳名宇宙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冯枯堂中丞簉室俞孺人》是清代诗人李心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1. 作者介绍
  • 李心慧,桐乡人,休宁阳江知县金孝继室。
  • 这首诗作于其侍节湘南又皖公之后,表达了对俞孺人的哀悼之情。
  1. 诗歌原文
    侍节湘南又皖公,髡髦截耳柏舟风。
    百年漆室针神课,四世朱门保母功。
    侧叶惯经霜雪劲,铅华还屏珥瑜充。
    而今皓首归泉壤,留得芳名宇宙中。

  2. 作品赏析与鉴赏

  • 艺术风格与手法:《挽冯枯堂中丞簉室俞孺人》以典雅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诗中使用了诸多象征和隐喻,如“髡髦截耳柏舟风”暗含俞孺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而“铅华还屏珥瑜充”则形容她的才华横溢。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精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历史与文化背景:俞孺人生活在清朝时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女性。她的生平和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李心慧作为她的丈夫,对她的感情也是深厚的。因此,《挽冯枯堂中丞簉室俞孺人》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对俞孺人一生的一种颂扬和纪念。
  • 情感表达与社会价值:通过这首七言律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俞孺人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思。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对一种价值观的传承。

《挽冯枯堂中丞簉室俞孺人》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敬意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俞孺人的爱意和怀念,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和尊重。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