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思岩下水,言访远公家。
路暗微通树,山寒早落花。
尘心溪磬寂,云影石幢斜。
何日团蕉畔,从师问法华。
寄樵山昉上人
介绍
《寄樵山昉上人》是清代诗人岑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一位高僧的思念之情。
《寄樵山昉上人》这首诗作于清朝时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和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禅师的敬仰之情,还反映了诗人在追求心灵平静与悟道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寻求指导。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诗人内心的世界,以及他对佛法真谛的探求。
《寄樵山昉上人》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岑澄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将情感与景致紧密结合,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昔思岩下水,言访远公家”这两句,既点明了主题,又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致远的基调。诗中的“路暗微通树,山寒早落花”等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静谧美,也暗示了旅途的艰难和对禅意的追求。
诗中的哲理意味深厚。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宗修行生活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渴望。这种对禅宗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使得这首作品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岑澄通过这首诗传递了对禅宗修行方式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表达了他个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而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行理念和审美情趣同样被广泛地融入到诗歌中。岑澄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从创作背景来看,《寄樵山昉上人》的创作并非偶然。岑澄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理想难以实现的现实,他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于时代的一种回应和思考。
《寄樵山昉上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岑澄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操,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动现代人的心弦,提醒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索心灵的宁静,以及追寻真正的自我。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禅宗思想以及文人心态的学者来说,《寄樵山昉上人》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