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来何暮,荒城一望愁。
墙垣多竖木,官吏半乘牛。
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
伤心诸父老,何事忍诛求。
初莅陵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莅陵水》是一首清代的作品,由李聘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初到一座荒废城池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和批判。以下是关于《初莅陵水》的介绍:
诗歌原文:《初莅陵水·其一》中,李聘通过生动的诗句描述了自己初次来到一座荒凉城池的感受。“漫道来何暮,荒城一望愁。”这两句诗直接点明了自己的目的地——一个荒芜、令人感到忧愁的地方。“墙垣多竖木,官吏半乘牛。”进一步描绘了城市破败的景象,官吏们骑着老牛,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艰苦生活条件。“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反映了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的社会不公,官员们加重了对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女性。“伤心诸父老,何事忍诛求。”则揭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许多年长者被迫接受严苛的刑罚,而他们的生活却难以得到改善,这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同情和不满。
诗歌主题:此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担忧和批判。通过对荒城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一个被忽视和遗忘的角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对官吏滥用职权、加重百姓负担的批评,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渴望。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李聘的《初莅陵水》以其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画面。他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如荒城、官吏、老牛等)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初莅陵水》不仅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经历的诗歌,更是一份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启示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与和平,并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