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淡水社

淡水河边社,于兹上下分。
疏梅凝皓魄,落水暗彤云。
鬼舞惊田鼠,鸦归噪夕曛。
狂风吹鬓短,岚气乱氤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下淡水社》是清代诗人宋永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态度。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 首句:“淡水河边社”表明了地点和主题,为全诗定下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背景。
  • 第二句:“疏梅凝皓魄”描绘了夜晚的景色,通过月亮的光芒映射出梅花的皎洁,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第三句:“落水暗彤云”以落水的水面暗合彤红的云彩,增添了一份动态美和色彩的丰富性。
  • 第四句:“鬼舞惊田鼠”运用了“鬼舞”这个意象,既增添了神秘感,又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活动的观察和思考。
  • 第五句:“鸦归噪夕曛”描写黄昏时分乌鸦归巢的景象,传达了一种归家的温馨与寂寥交织的情感。
  • 第六句:“狂风吹鬓短”则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 第七句:“岚气乱氤氲”以岚气来形容周围的环境,表现了大自然中雾气的缭绕和变幻,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
  • 作者生平:宋永清(?~?),山东莱阳人,是一位擅长诗歌的清代作家。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社会责任感。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宋永清在《下淡水社》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鬼舞、田鼠等自然现象人格化,使诗歌更具想象力和生动性。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优美,用词讲究,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和审美取向。
  • 文化内涵: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下淡水社》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宋永清的《下淡水社》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展现清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能够深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