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

赤岸溪头水下流,滔滔不尽杞人忧。
徐行已作捐阶计,输粟翻为杀饷仇。
豺虎啮人争变色,风涛簸日少安舟。
岐周井里称亲睦,老眼于今不减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是清代诗人李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当地风俗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李诩(约1650-1718),字子厚,号石门居士,清朝中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多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2. 诗歌原文
    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
    赤岸溪头水下流,滔滔不尽杞人忧。
    徐行已作捐阶计,输粟翻为杀饷仇。
    豺虎啮人争变色,风涛簸日少安舟。
    岐周井里称亲睦,老眼于今不减愁。
  3. 诗歌翻译与赏析:《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风俗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杞人忧天”的典故,反映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用“滔滔不尽”来形容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如“豺虎啮人争变色,风涛簸日少安舟”,来表达社会动荡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最后,诗人通过对“岐周井里称亲睦”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和谐生活的向往,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更加痛苦。整首诗充满了对时代沉沦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体现了李诩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4.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晚期,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腐败官员的横行,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民间疾苦重重。李诩作为文人,目睹这一切,深感忧虑,于是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美好时代的向往。
  5. 作品特色:《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李诩的才华,更在内容上传达了他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李诩的《伤吾地风俗之日,偷赋赤岸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诩卓越的文学才能,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