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中年自结庐,衡门忽系远游车。
双飞遂合延津剑,万卷同归遁世书。
逝水难留清汉老,名山忍对白莲蔬。
还因适馆移新额,泪洒西州寓目初。
题无异先生顾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清诗的深邃世界
在清代诗歌的浩瀚星河中,李因笃的《题无异先生顾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熠熠生辉。《题无异先生顾庐》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故土眷恋之情的诗作,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的原文如下:
学易中年自结庐,衡门忽系远游车。
双飞遂合延津剑,万卷同归遁世书。
逝水难留清汉老,名山忍对白莲蔬。
还因适馆移新额,泪洒西州寓目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居所的情感寄托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通过描绘诗人晚年隐居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习古籍的情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的“学易中年自结庐”暗示了诗人早年便有隐逸之志。而“衡门忽系远游车”,则透露出诗人虽有高洁之志,但仍未能彻底脱离尘世。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双飞遂合延津剑”,这里的“双飞”可能隐喻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或理想;而“延津剑”可能指某种象征性的武器或理念,代表着对抗世俗的勇气和追求。“万卷同归遁世书”反映了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崇尚,以及对遁世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逝水难留清汉老,名山忍对白莲蔬”,则是诗人感慨时间流逝,美好事物难以永存,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自然和环境的变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无限珍惜。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生活画面,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的坚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欣赏到李因笃的文学才华,还能从中领悟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