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泊戎墟

又向蛮墟泊,孤舟几往还。
谁知我名姓,空习此江山。
镫火海商集,棹歌渔父闲。
幽居归未得,坐惜鬓毛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泊戎墟》是清代诗人李宪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从文学价值来看,《再泊戎墟》体现了李宪噩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到的审美观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孤舟几往还”、“海商集”、“棹歌渔父闲”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与画面感。同时,李宪噩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既直观又含蓄,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

就诗作的主题而言,《再泊戎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旅途的一种反思。诗中的“空习此江山”表达了诗人对所学知识的荒废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而“坐惜鬓毛斑”则透露出诗人因长期漂泊而感到岁月无情、容颜老去的感慨。这种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敏感描写,反映了诗人深刻的生命观和哲学思想。

对于读者而言,《再泊戎墟》不仅是一次审美体验,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在阅读这首诗时,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超脱世俗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空间,让读者在领略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悲悯与豁达。

值得一提的是,李宪噩作为一位清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传统诗歌的韵味,更在内容上展现了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可以说,《再泊戎墟》是李宪噩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泊戎墟》不仅因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被人们所铭记,更因为它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精神追求而成为值得细细品读和深思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