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洲至六合

纤纤芦上月,历历船中晓。
风鸟共一轻,江天相与杳。
云归三楚秀,山点六峰小。
滁水回曩游,灵岩发新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宁洲至六合》是清代李敬的作品,一首充满诗意的古诗。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李敬(约公元1620年—公元1687年),字圣一,号退庵,江南六合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顺治四年中进士后,历任行人、监察御史,并巡按湖广,有惠政,后累迁至刑部侍郎。他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尤精于诗文,著有《退庵集》传世。
  2. 作品原文:纤纤芦苇上月明,历历船只在晨晓。风鸟共舞轻盈影,江天相接杳无端。云归三楚之秀美,山点六峰如笔尖。滁水回旋昔日游,灵岩展现新视野。
  3. 主题思想:《天宁洲至六合》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画卷。诗中“纤纤芦上月”与“历历船中晓”形象地勾勒出清晨水面上的月光与晨曦,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风鸟共一轻,江天相与杳”则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风和日丽之下,江面与天空交融成一幅朦胧而深远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4. 艺术特色:李敬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例如“云归三楚秀,山点六峰小”中的“三楚秀”和“六峰小”,不仅描绘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还暗含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李敬高超的艺术造诣。
  5. 文化价值:《天宁洲至六合》不仅是李敬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感,表达了李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境和田园牧歌精神,对于研究古代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天宁洲至六合》作为清代李敬的一首著名诗作,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