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岱山姊遗诗

于兹廿载死生离,亚字阑干独立时。
赤鲤不传泉下信,红镫忍读旧存诗。
频逢梦里浑如昔,每到花时不减思。
愁听子规声断续,暝烟疏雨一帘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岱山姊遗诗》是清代诗人李端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怀念和对其诗作的珍视。这首诗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概以及对往事的回忆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 首联:“于兹廿载死生离,亚字阑干独立时。”
  • 颔联:“赤鲤不传泉下信,红镫忍读旧存诗。”
  • 颈联:“频逢梦里浑如昔,每到花时不减思。”
  • 尾联:“愁听子规声断续,暝烟疏雨一帘垂。”
  1. 诗意解析
  • 岁月变迁:首联中的“廿载”暗示了二十年的时间流逝,而“死生离”则表达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生死离别之感。
  • 怀念之情: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人未传达的思念之情,通过比喻“赤鲤不传泉下信”,暗喻故人的消息已经无法传达给活着的人,强调了生死相隔的哀愁。
  • 回忆往昔:颈联中“梦里浑如昔”意味着在梦中,诗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与故人重聚。“每到花时不减思”则反映了无论何时何地,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都不会减少。
  • 自然意象的描绘:尾联通过“愁听子规声断续”,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朦胧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深情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厚。
  1. 艺术特色
  • 音韵搭配:诗中的平仄声调搭配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子规”(即布谷鸟)等自然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1. 历史背景
  • 《读岱山姊遗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诗人李端临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时代,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
  1. 读者反响
  • 这首诗不仅因其深邃的情感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当时就已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赏析。
  1. 现代影响
  • 尽管时间已过两百年,但《读岱山姊遗诗》依然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也展示了古人对待友情和亲情的深刻理解。

《读岱山姊遗诗》不仅是一首情感饱满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研究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