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养志者,遁迹于深山。
一往将终焉,岂复知岁年。
有时罹世网,如鱼脱于渊。
归来不争里,治此无竞田。
邈然云霞姿,潋滟眉睫间。
相逢共谈笑,乃在义农前。
试语宠辱事,寒灰久无烟。
紫芝出涧底,元木生岩巅。
心随麋鹿远,迹与鸥鸟闲。
我愿从之游,朝夕同悠然。
和陶归园田
介绍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及文化影响: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广泛涉猎诗词歌赋、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派见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体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诗词原文: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诗词内容分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期间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通过对比官场与田园生活的差异,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喜爱。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抒情性。
艺术特色:苏轼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诗中多次提到“白水”、“苍山”、“孔丘”、“颜渊”等意象,既体现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重,又展示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此外,诗中的“斗酒与只鸡”等细节描写,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
文化影响:此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曾模仿或引用此诗,将其作为表达归隐情怀的典型之作。同时,苏轼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不仅是苏轼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