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寓又作

病起身何托,天寒寓又移。
蛰虫振冬户,宿鸟落风枝。
赘物辜生德,畸人赖圣时。
寝丘遗产尽,谁念叔敖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寓又作》是诗人李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1. 诗歌原文
    病起身何托,天寒寓又移。
    蛰虫振冬户,宿鸟落风枝。
    赘物辜生德,畸人赖圣时。
    寝丘遗产尽,谁念叔敖儿。

  2. 主题思想

  • 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变化,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心境。在寒冷的天气中,诗人不得不离开温暖的居所,这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 诗中“蛰虫振冬户,宿鸟落风枝”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关注,同时也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 李锴通过描写自己的困境和遭遇,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1. 艺术手法
  • 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富有韵律美。每一句均由七个字组成,共四句构成完整的篇章,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
  • 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蛰虫振冬户,宿鸟落风枝”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和外界环境的冷漠无情。
  • 语言简练而深刻,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语境又富有深意,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文化背景
  • 《移寓又作》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土壤。诗人在官场上的挫折和失意也反映在了这首诗中。
  • 李锴作为一位官员,他的诗歌常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

《移寓又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李锴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