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法王寺

闻道羌胡化育难,今知日月照临宽。
云中天使回高节,道左名王献白纨。
万里梯航竞重译,百年旗鼓罢登坛。
群雏屏息牛羊队,指点威仪识汉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法王寺》是李锴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及感慨。这首诗通过描绘法王寺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尊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作品背景:《次法王寺》创作于清乾隆年间,诗中提及了多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汉明帝、魏明帝等,以及与法王寺有关的多位高僧。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内容解析:诗中描述了法王寺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历史沿革。法王寺位于太室山南麓,历史悠久,自汉明帝时期便有建寺记载,历代均有修缮和扩建。其中,李锴通过诗句传达了对寺庙建筑美学的赞赏和对佛法流传的敬意。
  3. 文化意义:李锴通过《次法王寺》展现了其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诗中不仅涉及了历史人物,还提到了众多宗教和艺术元素,反映出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广泛涉猎和深厚功底。
  4. 艺术表现:从艺术角度来看,李锴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深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5. 现代影响:《次法王寺》作为李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诗中的哲理和历史信息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可以启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次法王寺》不仅是李锴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敬,也反映了他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教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