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易公仙南赴浙江署即次留别原韵

南金品节富名流,独许璁珩少匹俦。
魏阙徵求来束帛,越江烟水倦双眸。
牛刀在握羞轻割,犗饵如山肯易投。
善画田生信殊绝,布帆仍挂海西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别易公仙南赴浙江署即次留别原韵》是清代诗人李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李锴,字铁君,号眉生、豸青山人等,是清初汉军正黄旗人。他在年轻时曾充任笔帖式,后因避忌而隐居不仕。尽管李锴的诗作脱俗,但刻意求高难免有斧凿痕迹。他的诗集中还包括了《睫巢集》和《尚史》等作品。

  2. 诗歌原文与鉴赏

  • 首联解读:“南金品节富名流,独许璁珩少匹俦。”这句中,“南金品节”指易公仙的才华出众,如同珍贵的南金,能够赢得众人的赞赏与推崇;“独许璁珩少匹俦”则表达了作者对他才华的肯定和对其他同类才能者的比较,认为他独树一帜,难以找到可以匹敌的对手。
  • 颔联赏析:“魏阙徵求来束帛,越江烟水倦双眸。”这两句描绘了易公仙被朝廷征召的情景,用“束帛”象征荣誉和使命,暗示他即将承担重要的责任;“越江烟水倦双眸”则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家乡景色的眷恋。
  • 尾联感悟:“牛刀在握羞轻割,犗饵如山肯易投。”这里的“牛刀在握”比喻易公仙手握重权,但他并不轻率使用,而是谨慎地处理事务;“犗饵如山肯易投”则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态度,宁愿坚守初心,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1.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李锴的这首诗创作于乾隆元年,当时他应征鸿博未中选,因此选择隐退山林。这首诗不仅是李锴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留别诗,我们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送别易公仙南赴浙江署即次留别原韵》不仅作为李锴个人的代表作而值得研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与心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李锴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