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仙人桥望西峰红树

白云之半西峰西,秋树十万红锦披。
紫金交注宝丝网,碧海晴拥珊瑚枝。
西风泠泠时中之,云璈宛转清商移。
采旄扬云巫女下,豹旗揭雨山鬼啼。
枝枝叶叶迎薄寒,山僧野客争来看。
关河岁晚金气肃,青帝假尔丹砂颜。
外方作态中则病,色若可怜心不竞。
山烟欲暝严霜飞,松柏萧萧有本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坐仙人桥望西峰红树》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古典诗词。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秋天西峰的壮丽景色。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背景:诗的作者是李锴,他生活在清朝,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 原文内容:这首诗的原文如下:“白云之半西峰西,秋树十万红锦披。紫金交注宝丝网,碧海晴拥珊瑚枝。西风泠泠时中之,云璈宛转清商移。”通过这四句诗,可以看到诗人用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自然元素来描述秋天的西峰。
  3.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心刻画上。如“紫金交注宝丝网”不仅描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还巧妙地使用“宝丝网”这一形象来比喻秋季树叶的颜色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紫金交注”与“碧海晴拥”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4. 文化意义:《坐仙人桥望西峰红树》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和谐、宁静生活向往的情感。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人传诵不衰。

《坐仙人桥望西峰红树》不仅以其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秋天西峰的美景,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人传颂。这首诗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