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北风吹折琼花飞。
扬州乙酉遭屠戮,卓氏贞魂至今哭。
将军降敢丞相死,一家八口齐赴水。
池中土作殷红色,血渍波痕转逾碧。
曾闻精卫能填海,一勺之池想易改。
卓烈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卓烈妇》是清代诗人李柏的诗词作品,通过描写扬州乙酉(公元1855年)屠戮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巨大灾难和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卓烈妇》这首诗作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扬州乙酉年的惨烈屠杀。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北风吹折琼花飞”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战争的紧迫与残酷,仿佛能听到战鼓的轰鸣和兵器相撞的声音。在“扬州乙酉遭屠戮,卓氏贞魂至今哭”一句中,不仅表现了扬州地区遭受的惨重损失,更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无辜受害者深切的同情。
李柏,一位清代的诗人,以其精湛的文学才能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背景。《卓烈妇》的创作背景与当时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这不仅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也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柏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愤与抗争精神的诗作。
《卓烈妇》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理解方式。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悲痛。诗中的“曾闻精卫能填海,一勺之池想易改”等句子,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生命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精神的高度赞扬。
《卓烈妇》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个人情感交织,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对于爱好文学或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是了解清末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